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

舊文章新看法:資訊流 - 後網路時代

原文於 2006 寫成, 後網路時代(上) + 後網路時代(中) + 後網路時代(下)
---

有人說網路是一個真實社會的縮影,像是本來要花兩週左右才能到達的信件,短短幾分鐘就送到人家的電子信箱裡面。一篇被埋藏在書海裡的文章,電子化之後,便快速地被人在幾分鐘內挖出來。資訊流通也就變得更發達,人跟人之間的接觸也就更頻繁,因此也就自然造成不少摩擦。在後網路時代裡,可以簡單的資訊效率來代表:

資訊效率 = 實際會應用到的時間 / 蒐集搜尋所花費的時間

假使人生有100年可以使用,其中不吃不喝不拉不睡,就僅簡簡單單做兩件事,資訊蒐集跟應用蒐集到的資訊,這兩者所耗費的時間可以重疊。就會發現一件事,「年紀越輕,搜尋時間就越少,應用的時間就越多,越年長則反」,原因不外乎重複蒐集到似是而非的答案,而這些答案普通就只有一種想法,像是「鳥在天上飛是因為有翅膀」,此類把一項結果僅推導致一個原因的情形,或是一因生一果,又稱簡單解釋。不少資訊都是如此傳播,就像電視新聞常講「都是某某黨的錯,改革因而無法推動。」,跟三歲小孩一樣的論述。大量同樣的簡單解釋是一種垃圾訊息,會造成搜尋所花費的時間就一直增加,實際會用到的資訊也沒有變多的跡象。在這種結果下就是處在一種文化停頓的狀態下,而非持續的進步。如果資訊效率高,就會反饋回二者,效率就會持續提昇,若非則相反。就拿最常見到的文章灌水情形來說就好了,該文章從一樓推到二十樓,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對其方法作改進,然後如果要翻兩頁才看得到的話,造成浪費的時間就變成兩倍了,中間的垃圾資訊,也就是「推」,造成不少資源的浪費,搜尋的負荷也會增加,尤其電子資訊是一種極容易複製的東西。如果每個人再都給你引文一下,嘿嘿,你不吐血才怪。而在社會上媒體也是如此,像是「王家母豬生了小豬」,大概就會從其中一台搶先獨家,然後其他幾台接著報,說的內容都大同小異,但是有些會把「王家母豬生了小豬」說成「王家母豬生了半隻小豬」,這種背離事實而且同時又是垃圾資訊的東西,其心可誅。所以說看新聞不如看綜藝節目,看綜藝節目不如看美食節目,看美食節目不如看Discovery,道盡垃圾資訊的氾濫程度。再說這種垃圾訊息,未來的人工智慧能夠做得到,也或許不需要未來,現在就已經作到了。

前面所說得垃圾訊息,在後面不全然是垃圾,他還有一些用處,可以分析人們常思考的事務,像是 Google 常看到的 PSP , PS2 , PS3 , XBOX360 這一類的關鍵字,全部指向個人娛樂設施。可以叫這些思維為一種熱徑的模式,越常用到的,就會發現人處在一種亢奮與尋求刺激的狀態,同時也會發現美食旅遊這些令人放鬆的事務也會很熱門,他們是一類舒壓的過程。人要舒壓,不外乎轉移目標,這是最快的方法,而最慢的方法是解決壓力來源,同時也是人人會去規避。


相關閱讀:
[網路世界]父母青睞安全軟體護駕孩童上網,催生業界巨大商機
http://news.yam.com/reuters/computer/200604/20060430585559.html
--
最常見的垃圾訊息不外乎為廣告郵件,廣告郵件的氾濫有很大一部份是 ISP 的管理政策,例如台灣最大一間華電使用者的 IP 有一陣子被外國封鎖,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妥善管理,造成別人困擾。廣告郵件常見的關鍵字如下:瘦身、省錢、偷拍、創業、股票、信貸,這些推銷特定商品的郵件,可以經由軟體過濾,但是 SPAM 靠的就是流量,發了上萬封也才幾千NT,只要有 1% 回收的話,成本就會回來,超過的話就會賺,這是看得到的廣告信。還有一種廣告信是會製造一堆連結要你去連,信的內容常常不是恐嚇就是言不及義,結果連結點進去,指到色情網站。廣告的行銷手法就是,讓人家想到特定公司的特定產品,丟給你一堆重複的垃圾訊息,使你被洗腦。這種東西有時算蠻惡劣的,因為不是在比較商品的好壞,而是把你弄笨弄白痴,使你呆呆的跑去讓人家賺錢。網路上更是容易散佈,前一篇「後網路時代(上)」就說到一個觀念,就是超量複製。在工業時代中,產品流程化快速製造,但是每條產品線的速率固定,而在後網路時代,幾乎是成指數倍率增長,主要肇因於電子化儲存。電子化儲存等義於 Copy and Paste anywhere ,只要你有空間存放的話,同時也變得對於質的要求不是那麼高。在實際應用上反而要求質非量,因為量不能解決問題,有時候還會製造問題。像是真正好的東西應該摔不壞,又可以自己修理,但是似乎只有軍用品才有可能。人家都說商用品,一年沒壞運氣好。而不是像早期,一台 PC 可以撐個半輩子都不會壞。如果繼續拿工業時代的大量製造觀念用在網路時代裡,嘿嘿,說不定地球資源被耗光了都還飛不出太陽系。
--
最大的問題是在供需,網路再如何發達,頻寬再如何寬,沒有人使用也是浪費。像在早期因為網路速度緩慢,要上傳下載東西很慢,因此資料自然會濃縮再精緻化,在頻寬爆發和電腦普及之後,使用的年齡層自然下降,自然會有很多常識性的問題會出現,應運而生的網路小白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。因此有很多人在推 web 2.0 ,但是不知其實 web 2.0 早就存在已知的服務架構下,而 web 2.0 事實上是復古風,知識的精緻化與粹煉,才是現在所需要的。要在網路製造大量重複訊息是很簡單的,但是提供新的事物才重點,在這部份就跟傳統媒體產業重疊,自然單向的吸收不如雙向的,尤其可以同時查詢前後事因,來進行分析比較,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。政府的單向洗腦影響度降低,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老共,因為紙是包不住火,尤其又有油助燃,會燒的更大更烈,共產主義自然問題多多被爆料。再說供需理論的重點,在資訊共享和資訊獲利這兩個之上,共享會加速產業的升級,而獲利會造成商機,不過商機不是隨便說說就產生的,要有意義、有價值,這就需要人家主觀判定,這也會牽扯到傳統產業。自然 web 2.0 是走向精緻化、共享化、與穩定有價值資訊的傳播。
--
2009 年新看法
  1. 這是一個紙包不住火的年代,同時也是容易以偏概全的年代。像是 xdite 劈砍 xuite, 無名小站, 某某活動 ... 等,都造就一種情形,就是對立,而非合作改進,因此有機會的話讓另一方面說話。如果沒有,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。
  2. 快,不一定好。 本來我設定 資訊效率 = 實際會應用到的時間 / 蒐集搜尋所花費的時間 ,但是實際上應該修正為 簡單有效資訊效率 = 不需被解讀的資訊量 (如 howtodo, step-by-step 這類資訊) / 所被搜尋的資訊量(厚厚一本 handbook)單一筆 簡單資訊應用效率 (本來的資訊效率) = 實際重複應用次數 / 全部相關不需被解讀的資訊筆數
  3. 真假資訊,真資訊類似傳染病的模型,假資訊是有業績的問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